Easebuzz 결제 게이트웨이: 해외 결제의 새로운 장: 하나의 지갑으로 세 개의 거대 기업이 글로벌로 진출하다

支付出海新篇:三巨头发力一个钱包走全球

与过去跨境旅游推动海外支付网络扩张不同,当前跨境二维码扫描标志着中国支付技术和标准输出的更深层次。在支付系统整合的背后,是全球二维码标准的构建。

——唐骏 张伟

编辑 张伟 袁满

马来西亚人去中国旅行需要准备什么?

以前,倪翔会建议至少两项准备:通知银行开启银行卡的跨境支付服务,以及提前兑换人民币现金。现在,理论上,只需携带一部智能手机即可。

倪翔是马来西亚TNG Digital公司的CEO,该公司运营着最大的本地电子钱包Touch’n Go eWallet(以下简称“TNG钱包”,被誉为马来西亚版的支付宝)。

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倪翔在中国度过了一周,他的智能手机基本上能满足他的支付需求。此外,倪翔表示,在其他国家,带有支付宝+(跨境数字支付和营销解决方案)标志的二维码都支持TNG钱包扫描和支付。

TNG的跨境支付尝试连接全球数字支付工具,实现“一钱包走天下”的战略。

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蚂蚁集团升级了“外卡绑定”和“外包装内部使用”的跨境移动支付解决方案,让更多国际嘉宾能够“一机在手,轻松游中国”。

蚂蚁集团并非唯一尝试连接全球支付网络的中国公司。

2024年10月13日,银联国际在河内与越南国家支付公司(NAPAS)签署谅解备忘录,同意深化跨境二维码互联合作,推动银联二维码钱包和本地钱包在对方网络中的扫描和支付。

2024年9月13日,微信支付宣布与马来西亚PayNet合作,让超过200万马来西亚商户接入微信支付,微信用户可以直接扫描本地DuitNow二维码完成支付。

在跨境支付网络互联的背后,是来自更高层次的推动力。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中国央行”)一直在积极推动优化来华外国人的支付体验,指导支付机构通过“外包装内部使用”和“外卡绑定”满足来华外国人的移动支付需求。

显然,与以前由跨境旅游推动的支付网络全覆盖相比,当前由支付出国推动的跨境二维码扫描是中国支付公司技术的输出。

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发布的报告,东南亚国家目前通过双边和多边跨境二维码支付合作,构建更加一体化的支付环境。

《财经》了解到,银联正在积极制定和推广其二维码标准,寻求与其他支付巨头合作,推动全球适用的二维码标准。

在新外部环境和政策指导下,中国的支付出国正进入新阶段,面临多个新的商业故事。

刚从泰国旅行归来的小佳认为,中国的支付生态系统正在无缝迁移海外。“微信扫码点餐、在线叫车、在线购票等移动支付服务极为常见,尤其是在曼谷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方式已经非常接近中国。”

支付出国的故事从东南亚开始。

从成都天府机场到曼谷素万那普机场仅需3小时。

飞机落地的那一刻,小佳有了个想法:“去泰国比去北京还近。”

由于地缘 proximity 等因素,中国居民对东南亚旅游的热情一直很高。泰国旅游和体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24年1月1日至10月6日,泰国接待了超过2664万国际游客,其中近539万是中国游客,位居第一。

2023年初,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消退,支付巨头们再次同步跟随中国游客的脚步,齐聚东南亚。

2023年2月3日,据报道,微信支付东南亚总监Etienne Ng在电子邮件中表示:“我们将新加坡视为微信的战略市场。”随着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的重新启动,公司的目标是“让中国游客更容易光顾当地商户。”

10天后,2023年2月13日,微信支付宣布与东南亚大型叫车公司Grab合作,允许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预订东南亚的叫车服务。Grab的总部位于新加坡。

同年7月,泰国旅游局和支付宝在杭州举行新闻发布会,题为“支付宝伴您体验真实泰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启动联合营销计划。

自2023年以来,银联国际加快了“网络互联”合作的推广,与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多个东南亚国家实现了二维码网络的跨境互联。

一位支付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财经》,疫情后,相关支付机构再次加大在东南亚支付市场的力度,主要是因为这个市场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疫情只是影响了部分布局计划,但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

“之所以东南亚市场不陌生,是因为在东南亚的布局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观察人士说。

早在2004年,银联在成立两年后就开始探索国际化,跟随中国人出国的脚步扩大其接受网络。到2015年左右,银联基本实现了“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就能用”,然后转向“全球游客走到哪里,都能提供银联卡服务”。

大约2013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开始关注出境旅游业务,并进入东南亚市场布局二维码接受网络。得益于中国人在当地的支付习惯和商户侧的成本优势,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二维码在东南亚迅速传播。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中国人在境外旅游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这在疫情前尤为明显。

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

2018年,中国游客全年境外消费2773亿美元,比2012年的1020亿美元增长了约1.7倍。

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19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境外旅游支出达到1275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的旅游支出发生在亚太地区。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居民消费金额也在不断增长,新加坡、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位居前列。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极大地减少了跨境人员交流。“几乎一夜之间,东南亚失去了中国游客。”马来西亚吉隆坡一家海鲜餐厅的老板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由于中国游客的减少,他餐厅的日营业额也从超过10万林吉特降至500林吉特。

对于在东南亚出国的支付机构来说,他们的出境旅游业务和跨境支付面临巨大压力。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疫情期间,东南亚本地移动支付的渗透率加速,扫码点餐等数字服务也变得流行。

据BCG发布的数据,疫情后,超过一半(56%)的东南亚消费者减少了现金支付的频率,其中近三分之二的用户位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这标志着该地区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发生了显著变化。”

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体现在数字支付解决方案的快速普及。三分之一(33%)的消费者在疫情期间首次使用电子钱包,超过四分之一(26%)的消费者首次使用二维码支付解决方案。现在,二维码支付已成为东南亚最受欢迎的移动支付方式之一。

Worldpay发布的《2024全球支付报告》显示,2023年,二维码支付在北美和欧洲以外的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东南亚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据Juniper Research预测,到2028年,东南亚市场的二维码支付将增长超过590%。

一位在东南亚拓展业务的支付机构人士表示,对于一些东南亚商户来说,他们逐渐意识到接受移动支付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也是为了让大量中国游客在本地感到更加舒适。

市场调查显示,疫情后,用户的旅行、旅游和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安全性、友好性和签证便利性成为用户旅行的前三项指标。在当前紧张的全球形势下,友好性被跨境旅行者大大期待,但安全因素仍然排在首位。“这不仅仅包括当地情况的安全,还包括支付和资金的安全。”一位支付机构人士坦率地说。

自2023年以来,多个东南亚国家相继为中国公民推出签证便利化措施。截至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 Laos 已宣布对中国游客实施分阶段或永久免签政策。

从带着一部手机旅行到带着一部手机出国,习惯于移动支付的中国人越来越发现,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他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多少。

为什么支付机构将东南亚作为出国的重点区域?

咨询金融行业的高级分析师王鹏博表示,一方面,东南亚地理位置接近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与十个东盟国家的地理位置也接近。

“得益于RCEP贸易协定的实施,东南亚与中国的经贸交流迅速升温,当地电商和移动支付行业也发展迅速。”Broadcom咨询研究指出,从2023年初到2024年,跨境支付机构纷纷增加对东南亚的投资,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东南亚国家支付工具之间的扫码互认,以及以营销解决方案进入当地生活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巨头们不仅在东南亚市场出国。以支付宝为例,据此前媒体报道,它已与南非Vodafone集团合作推出移动支付钱包VodaPay,由支付宝提供底层技术。

在马来西亚,支付宝、微信和银联的二维码并排摆放是常见的景象。三家机构的出国竞争故事已经展开。

据前述海鲜餐厅老板介绍,在2013年底之前,使用银联卡的中国游客比例占80%,然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了,迅速夺走了一些份额。

一位支付行业人士表示,当时,国内外支付机构都在争夺中国出境游客。除了银联、微信和支付宝外,国际卡组织如万事达卡也试图分一杯羹。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从服务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开始,三大巨头都计划进行本地化转型。

蚂蚁集团选择从投资开始。自2015年投资印度版支付宝Paytm以来,蚂蚁国际先后投资了马来西亚的Touch’n Go eWallet、泰国的TrueMoney、菲律宾的Gcash和印尼的Dana。一些人称之为批量“复制”支付宝。

前述观察人士表示,在蚂蚁支付出国的早期,主要是为当地树立样本,否则很难知道这条路是否能成功。“投资不是它的主要目标,它的主要任务是赋能。”

疫情期间,东南亚国家对非接触式服务如扫码点餐的需求显著增加,但当地服务提供商的技术能力难以支持。据前述支付机构人士介绍,当时,许多东南亚商户只能扫出一个PDF文件,可以看到图片,但需要叫服务员来点餐。

2020年,蚂蚁集团董事长金贤峰在陆家嘴论坛上首次提出了“支付宝+”的概念,并宣布蚂蚁已推出支付宝+解决方案。金贤峰表示,“支付宝+”是指帮助全球商户和电子钱包用户实现连接。

支付宝+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24年10月26日,它已有超过30个移动支付合作伙伴、300个收单合作伙伴和全球66个市场的900万商户。

微信支付也在尝试将数字能力输出海外。

今年,微信小程序进一步加大了对入境和海外市场的投资,包括设立专门的海外小程序团队,专注于服务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地区企业的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香港和澳门商户的小程序交易量同比增长近一倍,交易金额增长约70%。

“我们希望在产品层面提供更多‘即插即用’的能力和工具,帮助商户和服务提供商降低开发和运营的门槛,我们也希望通过‘填平鸿沟’和链接更多生态力量,帮助商户提升数字化水平,服务更多用户。”微信开放平台副总经理胡仁杰说。

以泰国当地超市Big C为例,通过微信小程序,超市可以为中国游客提供预订订单、店内取货、当地配送、自助退税和邮寄退货等服务。此外,Big C在其20多家热门超市铺设了线下物料和企业微信二维码,引导用户加入群组了解后续退税流程,并进入私域进行持续运营。

近年来,除了餐饮、百货、超市、便利店和景点门票购买外,微信支付还进一步拓展了海外城市服务场景,如交通和景点门票购买。

最新数据显示,微信支付已为海外7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移动支付工具,支持31种货币结算,拥有超过1000个海外合作机构和超过600万海外商户。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支付曾尝试在海外运营本地钱包。2018年8月,微信支付MY(微信支付马来西亚钱包)推出,为马来西亚用户提供以林吉特结算的本地支付服务。2020年1月,微信支付获得印尼中央银行批准在本地运营。

然而,2024年9月1日,微信支付MY正式停止服务。微信支付回应媒体,表示关闭以马来西亚林吉特结算的本地钱包是腾讯在马来西亚战略调整的一部分,公司将专注于在马来西亚提供“人民币跨境支付”。

腾讯的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微信和WeChat的月活跃用户总数达到13.71亿,同比增长3%。然而,Worldpay报告显示,在除中国大陆和香港外的市场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并未成为主流支付方式。

据此前媒体报道,微信团队表示,“在未来三年内,我们不会寻求为海外消费者提供更多本地支付钱包服务,而是专注于服务热门海外旅游目的地的中国出境游客。”

最近,微信支付团队告诉《财经》,微信支付的国际化业务继续聚焦两个关键场景:中国出境旅游和来华外国人,同时探索多元化的支付技术创新。

在三家支付公司中,只有银联的基因深植于银行卡业务。

当时,银联国际的业务重点转向与海外机构合作发行银联卡,服务当地用户。银联国际的海外发行区域主要遵循两条主线:一条是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等周边地区;另一条是“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截至2024年9月底,银联已在84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银联卡,海外发行规模接近2.5亿张。其中,亚太地区的累计发行量占比超过80%。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移动支付的接受度逐渐提高,但银行卡仍然是主流支付方式。前述《2024全球支付报告》显示,在欧洲,银行卡(借记卡和信用卡)占线下消费支付的60%以上,在北美甚至超过70%。即使在东南亚,新加坡的主流支付方式也是银行卡。

在这种情况下,银联提出了“一卡”+“一码”的海外卡发行策略:即在发行银联卡的同时,在发行银行的App中配置银联标准二维码,或者在跨境二维码支付互联业务中配置非银联标准二维码,以覆盖用户的移动支付需求。

此外,为了提高发卡效率,银联国际与海外银行或电子钱包合作,支持银行或钱包用户在其App中申请银联数字卡。目前,银联海外合作钱包用户可以通过扫描银联标准二维码或移动闪付完成支付。

据银联此前发布的数据,2022年新发行的银联卡海外发行量中,数字卡的比例超过40%,成为国际业务本地化的重要推动力。截至2024年6月,银联海外发行数字卡达到5000万张。

随着支付公司出国,跨境带来的监管合规风险也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