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desk 支付网关:新加坡金管局金融科技发展重点:无边界支付、代币化、人工智能
在2024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新任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总经理蔡德骏先生分享了其政策策略及MAS在金融科技方向的关键任务,内容涵盖支付系统、代币化、人工智能和可持续金融等多个领域。
**构建社区、协作与能力的愿景**
蔡先生首先强调了MAS金融科技战略方法的三大支柱:社区、协作和能力。他着重提到,金融科技节本身就是新加坡金融科技社区持续发展的生动例证,汇集了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这一不断演进的生态系统也得到了如全球金融科技网络(GFTN)等举措的支持,积极推动国际金融科技的连接和跨境资源共享。
协作是MAS方法的核心,从初步试验转向可扩展的解决方案。MAS实施了联合驱动策略,将行业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聚集在一起应对挑战,特别是在数字资产和人工智能等领域。MAS的“守护者计划”和“MindForge计划”便是这一新范式的例证,前者与行业领导者合作释放数字资产潜力,后者则专注于解决生成式AI带来的特定挑战和治理需求。
**支付系统:无国界**
在支付方面,蔡先生指出,新加坡的数字支付基础设施健全,国内数字身份识别、二维码以及PayNow系统的采用率很高。然而,他也承认在实现不同支付解决方案之间的互操作性方面存在挑战。NETS集团和Liquid集团正在开发一种互操作性二维码支付解决方案,以简化商户接入流程,并为所有用户提供无差别的平台接入。
尽管MAS在跨境支付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这一过程并不容易。MAS尝试与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建立双边支付链接,但过程充满挑战。为此,东盟国家正在与 国际清算银行合作开展Nexus项目,这是一个集中系统,旨在促进多国之间的跨境支付。新加坡被指定为Nexus计划的总部,显示了该国重塑国际支付格局的意图。
**代币化:资产与创新的桥梁**
关于代币化,蔡先生表示,代币化资产具有经济效益,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加快金融交易。在“守护者”项目下,MAS在固定收益、外汇和基金等多个资产类别中试验了代币化,展示了项目在成本和速度上的优势。一个需要改进的领域是可扩展性,但MAS已经开发了一个多层次框架来解决这一问题。该框架包括在“代币层”标准化资产表示,在“结算层”提供安全的结算选项,以及在“链层”满足合规基础设施要求。
MAS还在进一步构建稳定币的监管框架,以确保这类用于结算的数字资产具有稳健性。这反过来使发行方能够遵守监管基准,确保生态系统中的稳定性和信任。蔡先生提到,MAS正在与全球Layer One联盟合作,以满足行业对互操作性和监管兼容性的需求,确保“代币化资产能够安全广泛地使用”。
**生成式AI:绘制复杂地形**
蔡先生提醒说,生成式AI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风险。MAS选择谨慎但支持性地参与这项技术。MAS并没有寻求立即进行监管,而是通过MindForge项目应对这一问题,这是一个行业联盟,旨在研究AI相关的风险。该联盟正在开发一个通用分类法,以了解与数据治理、模型开发和AI部署在金融行业中的风险。随着项目的进展,MAS将提供治理指导,以解决生成式AI的紧迫风险,如数据泄露攻击和提示注入攻击,同时推动行业负责任地采用AI。
**可持续金融: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
可持续金融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风险的一部分。借鉴新加坡可持续发展部的背景,蔡先生强调了MAS在这一领域采取的积极措施。他进一步阐述了MAS如何为碳排放披露提供监管支持,并鼓励金融机构将可持续性融入其业务,从而加强可持续投资和贷款的积极趋势。蔡先生强调,持续技能发展是可持续金融的要求,MAS通过确定必要的胜任能力和推动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来支持这一发展。
他还提到了另一个挑战:获取实际数据,这对于了解不同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小型企业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MAS和GFTN提出了Gprnt平台,该平台不仅帮助企业轻松获取和报告环境数据,还通过报告平台简化了流程。这是提高透明度的一步,但蔡先生指出,行业需要做出更多努力来填补数据空白。
**量子计算与未来创新**
最后,蔡先生简要提到了量子计算。尽管量子计算尚未商业化,但它预计将在数据安全和计算领域的潜在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MAS认识到需要为量子技术的未来安全影响做好准备,并一直在研究后量子加密和量子密钥分发,以抵御未来的威胁。即使实际应用刚刚开始出现,MAS对这项前沿技术的积极态度也反映了其前瞻性方法。
**建立在学习和适应性基础上的未来**
回顾在此次活动中的经历,蔡先生表达了他对学习最新创新的热情,以及适应金融科技领域不断变化格局的意愿。这种态度很好地代表了MAS努力培养学习新思想并面对创新中常遇到的挑战的文化。基于社区、协作和能力,新加坡将继续站在金融科技的前沿,坚定其对变化的适应性,并始终积极追求可持续增长。总之,蔡先生的讨论强调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如何在监管远见和行业参与之间实现平衡,为新加坡继续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