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U 支付网关:印度推出卢比结算令,到底在打什么“小算盘” 新京智库

印度推出卢比结算令,到底在打什么“小算盘” 新京智库

印度卢比:贸易结算新时代的到来

近期,印度储备银行(RBI)推出了一项新的国际贸易结算机制,使用卢比进行结算。

这一机制允许印度贸易商在特定贸易伙伴国家的银行开设特殊账户,实现所有进出口交易以卢比结算,并使用同一货币开具发票。双方使用的卢比汇率由国际离岸市场利率确定,该规定已宣布立即生效。

此举措紧随俄罗斯今年早些时候宣布的要求与不友好国家进行天然气交易使用卢布的消息,标志着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主要经济体实施本币结算机制。

这一决定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一场辩论。一些人认为这是对“美元霸权”的挑战,而另一些人则持怀疑态度。

印度官方宣布“卢比结算”背后的策略是什么,他们旨在实现什么目标?

经济危机的“急救”

近年来,作为所谓的“莫迪omics”的一部分,印度政府积极实施了“数字印度”战略,包括构建统一支付接口(UPI)和取消大面额货币。Facebook、Google、SoftBank和Visa等巨头在印度支付行业投入巨资,PhonePe和Paytm等平台获得了大量国际资金。

在某种程度上,印度政府在支付清算领域的行动与该国成为“全球主要玩家”的愿望相吻合。

然而,莫迪政府推出的看似激进的“卢比结算机制”实际上是在困境中做出的举措。

首先,这一行动是对与俄罗斯和斯里兰卡进行贸易时非美元结算要求的回应。由于西方制裁禁止俄罗斯金融机构使用SWIFT系统和美元结算渠道,印度与俄罗斯的贸易无法正常收款。在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4月访问印度期间,他提议使用替代机制进行双边贸易结算。此外,斯里兰卡最近的主权债务危机也使印度迫切寻求非美元结算方法。

其次,由于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国际能源、煤炭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导致印度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根据印度贸易部数据,2022年6月,印度的贸易逆差扩大至创纪录的25.6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9.61亿美元。印度的国内通胀率也连续几个月保持在7%以上,超过了RBI的通胀容忍率6%。

同时,2022年上半年,印度经历了近300亿美元的净流出,是该时期内该国外国资本撤回的最高记录。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从年初的6.46%上升至7月的7.39%,对卢比造成了巨大的贬值压力。

尽管RBI最近两次调整市场回购利率并直接干预外汇市场,但仍无法改变卢比的弱势表现,今年累计下跌7%。这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减少,从2021年9月的历史高点6.425亿美元降至2022年7月的5.883亿美元,为过去14个月以来的最低点。

因此,印度推出“卢比结算令”主要是为了避免卢比汇率危机的“急救”措施,寻求短期的“省一点是一点”的效果。

象征意义可能超过实际影响

通常,银行间的跨境支付结算涉及两个阶段:信息传输和资金结算。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跨境支付系统基于信息传输机构(SWIFT)和资金结算系统(CHIPS)的技术和市场主导地位。这使得美元成为各种国家货币的等价物,并在跨境支付结算系统中形成了网络效应和支付惯性。

尽管印度政府推出的“卢比结算”为跨境流通的本币提供了一种支付结算渠道,并提高了该国货币主权意识和可见度,但结算货币的选择通常是跨境交易双方市场谈判的结果。即使印度推出了卢比结算渠道,如果国际市场不认可或不够使用,其实际意义可能并不显著。

例如,最近,印度最大的水泥制造商UltraTech集团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煤炭能源公司购买了15.7万吨煤炭,支付货币是人民币,而非卢比。

此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国际化涉及国内金融市场深度和开放度、金融机制系统完整性等综合因素。即使是欧元和日元等发达经济体的本币结算国际化,也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市场演变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考虑到印度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服贸需求弹性,卢比结算机制的象征意义可能超过其实际影响,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印太经济框架”面临重大“尴尬”

目前,国际贸易中最广泛流通的货币是美元。因此,一些人认为印度的举措旨在对抗“美元霸权”。

这可能是夸大其词。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卢比结算机制”也反映了迫切需要解决“美元霸权”导致的货币流通问题。

在以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中,美国国债已成为全球的安全资产,引发了市场对美债的需求。美国国债的低利率实际上从使用美元进行交易的国家收取了“铸币税”,导致国际美元供应过剩。当国际紧张局势升级或美联储收紧资产负债表时,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美元流动性危机,导致各国货币贬值和通胀压力,形成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新特里芬困境”——美元资产作为避险的需求与实际美债利率下降之间的矛盾。

因此,印度的“卢比结算令”也可以被视为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元霸权”问题的必然回应。就在上个月,印度还被视为美国的“准盟友”,其推动非美元支付的行动可能被视为对一些炒作美印关系的政客的“打脸”,给美国新成立的“印太经济框架”带来了相当大的“尴尬”。

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印度与美国政府在合作中的表面和谐。当有共同利益时,他们相互吹捧,但当面临利益分歧时,他们可以“翻脸比翻书还快”。

近年来,对美元在支付结算中地位的挑战“四处开花”。从伊朗和欧盟建立的易货结算机制,到俄罗斯建设自己的信息传输系统,从使用私人加密货币进行跨境支付,到各国加速开发官方数字货币(CBDCs),这些发展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当前跨境支付服务供应改革的强烈需求。

预计未来,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战争”将加剧,构建多极、竞争和包容的国际货币体系将成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需求。

赵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博士)

编辑:柯锐

校对: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