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三方支付paytm:“印度奇迹”,名不副实
自纳伦德拉·莫迪在2014年上台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据预测,到2027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成为世界第三大。西方国家和印度媒体称赞其为全球供应链的新兴枢纽,将其视为美国与中国战略竞争中关键的摇摆力量。
然而,深入分析这一时期印度的经济表现,会发现所谓的“印度奇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误称。
究竟是什么支撑了莫迪10年的“经济奇迹”呢?
根据CEIC数据库,从2014年第三季度至2023年第四季度,对GDP增长贡献最大的三个行业均为服务导向型: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占25.23%);贸易、酒店、交通和通信(占24.39%);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占14.40%)。这些行业合计贡献超过50%的GDP,其次是制造业(占13.92%)和建筑业(占9.45%)。
换句话说,正是服务业,而非备受吹嘘的“印度制造”,在过去十年中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种以服务为主导的增长模式,由于其供应链和集聚效应相较于制造业较弱,导致了长期问题,如就业创造不足、商品出口疲弱和贸易逆差过大。它还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和系统性弱点,如产业协同不足。印度GDP年增长率在关键的经济起飞阶段难以达到两位数的“东亚水平”的核心原因是制造业发展滞后。
与此同时,在莫迪的领导下,制造业的贡献实际上有所下降。
从制造业在GDP中的平均季度贡献来看,莫迪上台前(2005年第二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为16.53%,而他的任期内(2014年第三季度至2023年第四季度)降至13.92%。此外,莫迪上台后GDP贡献增长最快的行业是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增长了3.23个百分点。
从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来看,自莫迪上台以来,这一比例并未扭转长期下降的趋势,到2023年降至12.84%,为196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相比之下,孟加拉国和越南的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从2014年的16.61%和20.37%分别增至2023年的22.34%和23.88%。
这些数据表明,印度并未改变其对服务业的路径依赖。
尽管如此,在美国和西方实施“友岸外包”战略的背景下,莫迪政府继续推广印度作为替代中国的最佳选择。然而,观察实际数据,与2017年美中贸易摩擦前相比,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下降了8.8个百分点,但印度的份额仅从2.2%增至2.7%,远低于越南的2.3%和台湾的1.9%。
换句话说,“印度取代中国”的观念难以证实,印度在替代中国供应链中的作用被大大夸大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印度成功吸引了许多外国公司投资并在国内设厂,利用其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关税壁垒,但印度的高制造成本仍使其制造业出口缺乏价格竞争力。因此,印度新增的大部分产能是“在印度,为印度”,而非“在印度,为世界”,这表明至少在目前,印度替代中国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并不显著。
客观理解印度经济的真实本质,冷静洞察潜在问题
在西方媒体和印度自身营造的盛名之下,印度经济的实际表现并不符合预期。近年来,各方热衷于推动“印度的崛起”,尤其是将其塑造为“下一个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言论,这是不切实际的。
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的内源性约束,如劳动力素质低下、土地征用制度僵化、劳动法严格和恶劣的商业环境等问题尚未得到改善,这些严重阻碍了印度释放其工业发展势头的潜力。
近年来,海外投资者逐渐认识到印度经济的真实本质,导致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大幅下降,结构未见改善。
在总量方面,印度的FDI利用额在2020年达到4.79万亿卢比的历史高点,但此后一直在下降,其在全球新兴市场国家(除中国外)中的份额也显著下降,从2022年的18%降至目前的8%以下。
在结构方面,近年来吸引FDI流入的主要行业仍然是服务业,特别是通信和计算机服务领域。自莫迪上台以来,制造业的外国投资比例实际上有所下降,不仅未能改变印度的传统增长路径,反而增加了服务业对外资的依赖。
考虑到在同一时期,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吸引特定领域的外国投资方面极为积极,印度当前的FDI困境实际上更多地反映了其内源性问题的严重约束,而非外部因素如美联储加息和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恶化。
印度经济表面看似稳健,但正在积累“脱离现实走向虚拟”和“高赤字”等内生风险。
一方面,印度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服务业,导致其韧性较低。IT、金融等服务行业吸收就业和创造出口的能力有限,它们对海外需求的依赖度高,全球市场的变化容易在印度被放大,导致经济运行出现严重波动。
另一方面,推动印度经济增长的行业,如基础设施,过度依赖债务,容易导致风险积累。莫迪政府主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为基础设施投资融资,近年来印度的政府总赤字占GDP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是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此外,仅利息支付就占印度政府支出的20%,这可能会影响未来财政投入和经济增长稳定性。
当然,印度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值得注意,尤其是其长期效应。
莫迪政府从2014年至2023年在基础设施上的累计投资总额达到43.5万亿卢比,初步扭转了投资占GDP比例下降的趋势,表明印度的经济可能从仅由国内消费驱动的模式转变为由消费、投资等因素共同驱动的模式。在交通、通信、电力等行业,印度的基础设施水平迅速提升,有效降低了经济运营成本,吸引了制造业投资。
然而,印度通过债务解决基础设施缺口的策略的有效性仍有待观察。印度债务融资策略的前提是“基础设施的长期回报高于政府的借款成本”,但目前印度的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高达7%。如果其经济发展疲弱,基础设施回报低于预期,它可能难以维持当前的基础设施强度,甚至可能陷入“基础设施过早”的陷阱。
对于印度,我们既不应低估它,也不应高估其能力。
在美中战略竞争的背景下,面对拥有超过10亿人口的中国之外唯一国家,我们不应受旧有偏见和刻板印象的束缚而低估印度,认为它无用且无望发展,从而在重大涉印问题上做出战略误判。我们也不应盲目跟随其他各方围绕“印度奇迹”制造舆论泡沫,高估印度,给予其超出其实际实力和水平的“超标准待遇”,这可能会客观帮助印度增强应对美国“友岸外包”和“中国+1”策略的能力。
总的来说,对中国而言,最佳的政策应是认真对待印度,对印度的长期潜力、中期趋势和短期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特别是通过详细行业数据挖掘和政策案例研究。这将进一步明确印度经济的真实本质和质量,有助于制定对当前和未来都有利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