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is the Malaysian payments industry exploding?

马来西亚支付行业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政府政策与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 国家电子支付蓝图(e-Payment):马来西亚央行(BNM)推动的金融科技政策,如《金融领域大蓝图2022-2025》,明确鼓励无现金社会和电子支付普及。
  • Digital banking licences issued:2022年批准了5张数字银行牌照(包括Grab-Singtel、Shopee等),加速了普惠金融和数字化服务覆盖。

2. 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高渗透率

  • 马来西亚智能手机普及率超80%,互联网用户占总人口的90%以上(We Are Social数据),为移动支付(如Touch ‘n Go eWallet、GrabPay)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3. 本土与国际企业的竞争推动创新

  • 本土巨头布局:Touch ‘n Go(蚂蚁集团参股)、Boost(Axiata旗下)等本地钱包通过补贴和场景整合快速获客。
  • 国际玩家入场:ShopeePay、GrabFinancal等东南亚超级App嵌入支付功能,刺激市场竞争和服务升级。

4. Consumer behaviour change

  • COVID-19疫情加速无现金习惯养成,2021年电子钱包交易量同比增长144%(BNM数据)。
  • Z世代和年轻用户更倾向扫码支付和小额高频交易。

5. 跨境支付的便利化

东盟区域合作框架下,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泰国等地推进QR码互联互通(如DuitNow-Thailand PromptPay),促进跨境商业流动。

6. 技术驱动的场景扩展

从零售扩展到交通(地铁扫码)、公共服务(缴税)、社交转账(DuitNow转账仅需手机号),覆盖长尾需求。

未来挑战包括监管合规性、用户数据安全以及如何进一步下沉农村市场。但整体上,政策红利叠加生态完善,预计到2025年马来西亚数字支付占比将超过50%(当前约40%)。

马来西亚支付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仍在持续深化,未来将呈现以下趋势和挑战:


1. 技术驱动的支付场景进一步扩展

  • Embedded Finance (EF)::
    支付服务正融入更多非金融场景,例如:

    • 社交电商:TikTok Shop、Lazada Live等直播购物推动“即看即付”。
    • Buy Now Pay Later (BNPL):Atome、Split等平台在马来西亚快速增长,覆盖时尚电子等高单价商品。
    • 物联网(IoT)支付:智能汽车自动缴费、智能家居订阅服务等新兴用例。
  • Biometric Payments:部分银行已试点指纹/人脸识别验证(如Maybank的FacePay),提升便捷性。

2. 监管升级与开放银行(Open Banking)

  • API经济加速::
    马来西亚央行推动的开放银行框架要求金融机构共享数据(用户授权下),第三方开发者可基于API开发聚合支付应用。
  • 反洗钱(AML)合规收紧::
    电子钱包KYC流程强化,可能影响部分用户体验但长期利于行业健康。

3. 农村与跨境市场的增量机会

  • 普惠金融下沉::
    数字银行牌照持有者需承诺覆盖农村地区(如Boost Bank计划通过代理网点服务东马偏远用户)。
  • 东盟一体化支付网络::
    DuitNow已与印尼、菲律宾的系统对接测试,未来可能实现“一个二维码走遍东盟”。

4. 盈利模式从补贴转向生态变现

早期靠烧钱获客的电子钱包开始探索可持续路径:

  • 增值服务抽成(如保险、理财)。
    商户SaaS工具整合收单+库存管理功能。
    例如Touch ‘n Go eWallet新增广告投放平台帮商家精准营销。

关键挑战

  • 碎片化问题 :20+个电子钱包共存导致商户需支持多套系统。
  • cash inertia :小摊贩和老年群体仍依赖现金(约35%交易量)。
  • pressure on profits :多数钱包尚未盈亏平衡(除GrabPay等头部玩家)。

[未来展望]

到2026年可能出现:
行业整合 (中小钱包被收购或退出);
✅ *央行数字货币(CBDC)*试点推进;
超级App主导 ,Grab/Shopee等通过消费生态垄断入口。

需要关注政策是否继续鼓励创新与企业能否找到差异化定位。